刘君,也就是刘玄德,通过一系列军事胜利和与当地百姓的和平共处承诺,成功占据了南越之地。他的策略不仅避免了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历史走向,而且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刘玄德深知这片土地的潜力,计划将其打造成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富饶之地。他利用自己对后世知识的了解,采取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措施,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引进先进的灌溉和种植技术,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增强了当地经济的活力。
他明白这片土地的潜力,也明白要让这片土地变得富饶,必须从基础做起,从土地的开发和农业开始。他亲自下地劳作,与百姓一同劳作,亲自翻土,播撒稻种,这不仅是为了示范,更是为了激励百姓,让他们看到希望。
刘君在田地里观察着人们劳作,看到他们辛勤地播种稻苗,心中暗下决心要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
“兄长。”有人恭敬地叫呼他,他的称呼中带着一丝敬意和亲近。
赵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刘君闻言去看来人“是赵将军啊。”
赵佗微笑着回应“兄长,不必叫这么生疏,就像小时候那样叫我就行。”
刘君看着面前的赵佗,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是没想到,这个比自己小三年的人,竟然就是在赵国游历遇到的当年那个勤奋好学、对武艺充满兴趣的小孩。
那时,刘君在游历时偶然遇到了他,被他的勤奋和对武艺的热情所吸引,便留在了那个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深入了解了他的家境清贫和生活的艰辛。
刘君私下里赠予他家里不少钱粮,希望能帮助他改善生活。
当时为了和这个孩子结交,刘君甚至挑衅他,说:“赢了我,我把佩剑送你;输了,叫我一声哥。”
小孩子年轻气盛,自然不甘示弱,结果自然是输了。
刘君心里发笑道:“我要是打不过你这孩子,我前几辈子打仗打出来的经验岂不是白费了?不过,不得不说,是个好苗子,和这小子过手,我差点就败下阵来。”
赵佗输了,但还是遵守承诺,乖乖地叫了刘君一声“哥”。
刘君摸了摸他的头,最后还是将身上的一把短剑赠给了他,孩子开心地笑了。
那时,赵佗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刘君就给他起了个别称“君武”以此来叫唤他,他似乎也挺喜欢这个名字,欣然接受了。刘君在那段时间里,教他处世之道、教他兵法、武术,强身健体之类的……希望他能有所成就。
刘君离开的那天,是赵佗又长大的一年的日子,虽然这个时代的人不再注重生日,但他还是送了赵佗一份生辰礼物:一件新衣、一碗长寿面,还有一把佩剑和一枚玉佩,以及一封信。
当时的小孩,还挺好奇问刘君送他这些好东西干嘛。
刘君自然是没说其他,只说是给你又长大一岁的礼物。
刘玄德,人是当天晚上离开的,小孩是第二天看到床边的信才知道的人走了。说实话,当初的不告而辞,好像有点太对不起人,毕竟当时相处的一段时间也算久了,自己也不和对方告别,就留封信,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毕竟也算是对方的亦兄亦师了……
说实话,刘君能这么顺利得到南越之地,主要还是因为赵佗,他也没想到赵佗就是君武,主要还是因为赵佗认出了自己是童年时候遇见的那个人。
刘君从故忆中回过神来,看着面前的赵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一丝微笑,开口道“君武。”
赵佗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温暖的光芒,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年少时光。他轻声回应,用小时候最亲切的声音呼唤对方:“哥,你终于回来了,赵君武等你许久了。”
在听到对方将‘赵’字加在君武之前,刘君一愣,随即开口:“君武成为你的表字了?”
赵佗点头,眼中满是敬意与自豪,“是的,哥。当年你赐予我的这个名字,我视若珍宝,它不仅是我个人的标志,更是我心中对你的尊敬和感激的象征。我将‘君武’作为我的表字,是希望时刻提醒自己,要像你教导我的那样,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勇气、有担当的人。”
刘君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轻拍赵佗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和骄傲,“君武,你做到了。看到你今天的成就,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你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你懂得如何治理一方土地,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对‘君武’二字最好的诠释。”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与挑战的年少时光。刘君深知,赵佗的成长与成就,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与他当年的引导和鼓励密不可分。而赵佗,则始终将刘君视为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和兄长,他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在努力践行着刘君当年的教诲。
“君武,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刘君的声音中充满了决心,“我们要继续推动农业的发展,让南越的百姓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我们要加强教育,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我们还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繁荣,让南越成为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
赵佗认真地点了点头,“哥,我完全赞同。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在做这些事情,但总觉得力有未逮。现在,有你在,我相信南越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两人并肩走在南越的田埂上,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两人的身影在田埂上拉长,仿佛是他们共同愿景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