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九月,清晨的空气清凉而湿润,查尔斯河面上漂浮着薄薄的晨雾。大学校园里,落叶在微风中轻轻飘落,铺满了鹅卵石小径,金黄与深红交织着铺展开来。
杨琳将咖啡杯捧在手中,站在学院楼前,深吸了一口气。
今天,是她正式成为波士顿大学研究生的第一天。
——
八点整,传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准时开始。
教室里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金发碧眼的欧洲女生,也有肤色深沉的南美男孩,还有几个亚洲面孔。
教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美国本地人,戴着细框眼镜,声音浑厚:“Welcome to COM 501. In this class, we’ll explore how communication shapes human relationships, media narratives, and cultural perceptions.”
杨琳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心中微微发紧。
英语授课的语速,比她预想的要快。
她努力集中注意力,生怕错过关键内容。当教授投影出一张跨文化传播的图表时,她咬咬牙,举起手来:
“Excuse me, professor, could you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again?”
教授停下讲解,笑着点点头:“Of course. That’s a great question.”
随后,他用简单的语言再次解释了图表内容。
杨琳松了口气,心中微微一暖——她做到了,第一次在全英文课堂上发言。
——
下课后,她走出教室,发现沈奕在走廊尽头等她。
“你怎么知道我下课时间?”杨琳有些诧异。
“我记得啊。”沈奕笑了笑,“第一节课感觉如何?”
“紧张,但也有种奇妙的成就感。”杨琳抿唇笑了,“我还举手提了个问题呢。”
“这可是大进步。”沈奕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走吧,带你去尝尝学校附近的炸鱼薯条。”
——
午餐时,他们坐在查尔斯河畔的长凳上,河面波光粼粼,对岸的剑桥城区静静矗立。
沈奕咬了一口炸鱼:“这家店可是被学生们评为‘最接近伦敦风味’的炸鱼薯条店。”
杨琳尝了一口,皱了皱鼻子:“咸是挺咸的,油也够多,但确实挺香。”
两人相视一笑,风吹起杨琳的发丝,沈奕伸手替她拢到耳后。
“你下午还有课吗?”杨琳问。
“有一节数据分析课。”沈奕叹了口气,“一想到要面对满屏的回归分析和概率计算,我现在就想逃。”
“逃不了的。”杨琳笑了,“你可是全系最努力的学生。”
“你倒是挺会给人洗脑。”沈奕笑着摇头。
——
晚上回到宿舍时,天已经黑了。
波士顿的夜空比上海更清澈,星星闪烁着冷冽的光。
杨琳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写第一份课程反思作业。
“Communication is the bridge that connects cultures, stories, and hearts.”
写下这句话时,她的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南京的巷子、上海的街头、秦淮河畔的夜景,还有父母挥手送别时的神情。
她轻轻吸了口气,继续写下去。
——
凌晨一点,沈奕端着两杯热牛奶走进书房。
“还不睡?”他皱着眉,把牛奶放到桌上。
“再写一会儿。”杨琳揉了揉眼睛,“这份作业明天要交。”
沈奕没说话,走过去,站在她身后,轻轻按了按她的肩膀。
“杨琳。”他低声说,“无论学业有多难,生活多忙,我们都一起面对。你不是一个人。”
杨琳鼻尖微微一酸,放下笔,抬头看他,眼中有光。
初入波士顿的第一天,他们便明白了,新的世界固然陌生,但彼此的陪伴,便是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