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千读文学 > 清冷前任她过分偏执 > 第18章 第 18 章

第18章 第 18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A城书展的举办地点定在一处大型的展览中心。

书展开幕前一天,袁希就和钱千珏抵达A城,做好了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

因为这次书展的规模并不算很大,无论是参展的出版方,还是前来交易版权的代理商和销售商都比较有限,参加书展的普通读者也不多的样子。

袁希曾工作的出版社,就只派出了钱千珏和一个实习编辑来参加这次书展。

书展开幕当天,袁希和钱千珏一大早就赶到了展览中心。

钱千珏因为是参展的出版方,在书展期间需要守在自家出版社的摊位前招待读者或者洽谈合作的销售商。

已经离职的袁希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可以在书展四处转转。

袁希最想看的,当然是展示她名字的编辑选书环节了。

她事先看过了书展现场的布置安排,很快找到了相关的展位。

展位空间并不大,但布置得颇为用心。

袁希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申报的那本小说,旁边空白处附有一条简介。

简介上写的是XX出版社编辑,然后是她的名字。

袁希看得会心一笑,心头涌上一股不虚此行的感觉。

其实在小说实体书的出版页面,也能找到她的名字。

但一般读者其实很少能关注到,毕竟这不属于书籍的正文部分,甚至就连附录都算不上。

这是编辑工作的性质使然。

她们就好像是一群摆渡人,摆渡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在这个过程中,她们自己其实是失声的。

而眼前的这个并不宽敞的展位,却把她的名字从失声中打捞了起来,可以让人看到。

袁希不禁有些动容,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被看到。

袁希往旁边走了走,看到展位旁边还立着一块白板。

白板顶部写着一句话,原来这是一块供参加书展的读者给喜欢的书以及编辑留言的一个地方。

袁希看到白板上已经粘贴了不少读者的留言,她走近了仔细看了看,很多留言都很有意思。

有读者在分享自己喜欢的书,也有读者在感谢编辑的工作,还有读者感慨在网络化的今天,依旧有人在坚守纸质书。

这种来自读者的第一手的声音,是袁希在今天的书展上的另一种美妙收获。

袁希虽然做了六年编辑,可她其实很少能有和读者直接交流的机会。

她只负责埋头编书做书,就像读者也只负责买书读书,连作者都不会过多关注,更何况是她们这些隐在幕后的编辑了。

因此此刻看着这些各具特点的读者留言,一时间有些感慨。

袁希正看得兴起,耳边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怎么样?看到这些读者的留言,是不是觉得编辑这个工作还是很值得留恋的?”是钱千珏。

袁希点了点头,“确实,能看到有人在用心看书,对于做书的人总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既然感到安慰,觉得留恋,那就再回来呗?你知道的,咱们出版社永远都有你的位置。”钱千珏顺着袁希的话。

袁希没有回头,继续盯着白板上的读者留言,说道,“谢邀,婉拒。我才刚辞职没多久,钱钱你好歹让我歇一阵再说。”

袁希没有把话说得太明白,其实她之前辞职,不光是因为觉得有些累所以想休息一段时间。

她当年大学毕业迷茫了一阵之后,就进了出版业,一干就是六年,钱千珏是她最感恩的领路人。

她对出版行业也确实是有热爱的,但无论哪个行业,热爱都不能当饭吃。

这一点出版业表现得尤其明显,只看出版行业人员的流动性有多高就知道了。

袁希就算一开始充满了对这一行的热爱,可这么些年消磨下来,也总会有心灰意懒的时候。

做书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不光是把一本书从作者手中摆渡到读者眼前这么简单。

每做一本书,袁希不光要考虑做书本身。

就连图书出版之后,市场反馈如何,评分和销量这些数据也都时刻在折磨着她的神经。

这些其实和做书本身没有太多的关联,毕竟任何一本书的价值都不能单单取决于任何数字。

可身在这个工作链条之内,袁希总是难免为各种场外因素而干扰心神。

这种对意志的消磨最终成了她离职的一个原因。

她需要调整一下心态。

这些钱千珏当然也知道,不光因为袁希和她聊过这些,更因为钱千珏是比她更加资深的一位编辑。

所有她遭遇过的迷茫与失落,钱千珏无疑也曾遇到过,而且只会比她遇到的更多。

所以当初钱千珏能理解袁希离职的决定。

袁希有时候会想问问钱千珏在出版业呆了这么久,难道就没有离开的念头,就没有灰心失落的时候?

不过最终这个问题她并没有问出口。

钱千珏始终待在这个行业,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答了。

正因为钱千珏理解袁希的决定,此刻她也没再坚持多说什么,而是跟着袁希的视线,也去看白板上的读者留言。

二人看了一阵,袁希才朝身边问道,“钱钱,你不需要在出版社的展位上盯着吗?”

“不是还有小郑么?”钱千珏回答说。

小郑就是这次陪着钱千珏来参加书展的实习编辑。

袁希闻言点了点头,这次书展规模不大,确实有一个人在摊位上盯着就足够了。

二人一起在书展上四处逛了起来。

袁希做编辑多年,大大小小的书展先前也曾参加过多次。

但之前因为是带着任务来的,因此书展上很少能像现在这样毫无目的地悠闲闲逛。

二人经过一家出版品牌的展位时,袁希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本熟悉的书。

她帮温瑶代笔的那本自传。

她朝着展位走过去,展位后面坐着的出版方负责人认出了她,看见她过来,连忙笑着招呼。

“小袁,钱主编,你们也是来参加书展的吗?”说话的是温瑶自传出版方的编辑郑老师。

温瑶的传记虽然是袁希代笔的,但并没有在袁希所在的出版社出版。

温瑶另外指定了一家有过合作的出版社进行合作出版。

不过袁希作为传记的执笔者,和这本传记的责编郑老师也打过多次交道了,彼此并不陌生。

她笑着回应道,“是啊,郑老师你们也来参展吗?不过这本温瑶传记不是几年前的旧书了吗?怎么还拿来参展?”

“小袁你有所不知,这本书虽然不是新书,但现在可是我们社的畅销书加常销书,出版以来一直热销不断,因此这次参展的时候,我们社里的领导也让带上它撑撑门面。”郑老师解释道。

袁希倒是不清楚这本书居然还成了常销书,她当初签写作合同的时候是买断的形式,后续无论销量如何,都和她没关系了,因此这本书的具体销量她并不很清楚。

不过现在听责编郑老师说很畅销,袁希倒也不会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与其说她传记写得好,不如说传主温瑶对这本书的助力更大。

温瑶这些年在娱乐圈一直长红不衰,自带热度,那她的传记成为畅销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对了,正好今天碰到你,”郑老师似乎想到了什么,“前不久我们出版社收到了一位读者的来信,说是看完了这本传记写给温瑶老师的一封信,写信的是个年纪不大的小读者,还在上中学,态度很诚恳,信送到了我们出版社,我正愁不知道怎么处理。小袁你要是能帮我转交给温瑶老师,可算是帮了我一个忙了。”

袁希想了想,答应了,“好,郑老师您回头把信给我,我转交给温瑶。”

郑老师连连道谢,记下了袁希的地址,说是书展结束后就给她送过去。

离开郑老师的展位,袁希和钱千珏又在其他展位逛了逛。

期间又碰到了几位其他认识的编辑,各自聊了聊。

等到这一天书展结束的时候,袁希基本已经把所有展位都走遍了。

书展连续举办两天,第二天周五的时候,书展现场的读者和合作商们明显少了很多,人流不及前一天。

袁希昨天已经把书展逛完了,可今天也不至于无聊,毕竟书展上最不缺的就是书,而且旁边还有钱千珏陪着。

到了下午,书展就进入了尾声,陆续有参展商收拾东西准备撤离。

书展结束后,袁希第二天和钱千珏一道回了C城。

她刚到家不久,就收到了一个快递,是郑老师将小读者写给温瑶的信给她送了过来。

袁希给温瑶打了电话过去,问她明天在家吗,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二人约定了第二天见面。

袁希去见温瑶,倒也不单单是去帮她送信,她还有些其他事想听听温瑶的意见。

第二天临近中午的时候,袁希打了车朝着温瑶的别墅赶去。

快到达的时候,她依旧提前下车,可就在她下车的一瞬间,从温瑶家的方向驶来一辆车子。

车子很快驶出了袁希的视线,在这匆匆一面的时间里,袁希觉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面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